有个年轻朋友对我说:每看一本名人传记,就觉得自己白活了。大家都是人,人家咋就那么完美无瑕,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?我理解这位朋友的心情,因为我也曾有几年迷上过名人传记、回忆录之类,也曾匍匐在地上仰望过那些名人,产生过“愧不如人”的沮丧感。
不过,如今我对名人传记之类已基本上失去兴趣,说基本,就是偶尔也信手翻翻,并不十分当真。因为我觉得这种东西多半都好像是演员在“作秀”,它展示给人的一定是它自己认为最佳角度、最亮色彩、精心粉饰、浓妆重彩的一面,至于丑陋的一面,人生的败笔,心灵深处的阴暗,则无不讳莫如深,从不会写在书中的,毕竟写过《忏悔录》敢于自揭其丑的人,天底下还只有一个卢梭。
我在想,倘若按照“作秀”的办法来写作,以俊遮丑,那么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,无恶不作的黑社会老大,匪首、战犯、毒枭、巨贪,搜罗搜罗他们身上的小优点、小情趣、小特长、小爱好等闪光之处,不夸张地说,也可以写成相当动人的传记、回忆录。希特勒的女秘书克里斯塔·施罗德,写了一本回忆录,书中说,希特勒文质彬彬、儒雅可亲,生活俭朴,不近烟酒,“他的知识拓展到文学与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”,“他对文学艺术包括音乐与美术,有相当的天赋与欣赏水平”,“他在女性面前绅士风度十足,有很丰富的人情味”,“他又是一个不倦的工作者,总是工作到深夜……”够了!光看这些描写,希特勒简直就是一个极富“天才”,极具“人情味”、“多才多艺”的旷世“伟人”。墨索里尼的女儿也不甘落后,她在《墨索里尼传》中,把墨氏描绘成一个在壁炉旁边温柔地弹奏钢琴的音乐家,一位在草坪上和孩子亲昵嬉戏的父亲,一位经常向穷人施舍的慈善家……东条英机的传记我还没有看到,但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一部为其招魂的电影《自尊———瞬间的回忆》,东条在其中也被塑造成了一位慈祥、高雅、正直、善良的和平斗士。
在整个20世纪里,这三人可以说是给全世界带来最大危害的罪魁祸首,然而在传记和回忆录中竟然被美化为多才多艺、富于人情、慈爱善良的正人君子,真是匪夷所思。好在饱尝法西斯之苦的人们有不少还健在,他们没有忘记奥斯维辛集中营、南京大屠杀、731细菌部队,他们是绝不会相信这类颠倒黑白的传记的,但50年后100年后的读者又会怎样看呢?这也很使人忧虑。
当然,像这样厚颜无耻歪曲事实为传主涂脂抹粉树碑立传的传记,在名人传记中毕竟是少数。可相当部分的传记虽不存在“失真”问题,却存在“失全”问题,也就是说,它让人只看到了对传主有利的一个或几个方面,而不利的方面则被有意巧妙地掩盖住了。所以,我对那位年轻的朋友建议:你要学会用第三只眼睛看“传记”,既不轻信,也不乱疑,要看出书中未见的一面,看出笔墨背后的内容,读出冠冕堂皇之下的阴暗龌龊,不要轻易感动下泪,更不必顶礼膜拜,自惭形秽。你对自己说,这无非是他把自己最光彩的一面展现给人看罢了,他的另一面还不知会是些什么东西呢。倘使把我自己的优点长处政绩才学也写成传记、回忆录什么的,并聚焦放大,妙笔生花,未必就比他差到哪里去。
我们看名人传记,无非是为了欣赏、消遣当然也有借鉴,如果越看越泄气,越觉得自己渺小,那就不如不看。另外,如今坊间名人传记日见芜杂,良莠难辨,甚至连希特勒、墨索里尼都被写成了一朵花。这种书更是远离为好,若一定要看,则不妨用“第三只眼睛”。